在買房的過程中,許多人最在意的往往是房屋的「總價」,看到符合預算的數字,就會認為這間房子應當可以入手。
然而,最常被忽略的一個重要關鍵點,就是後續的「裝潢費用」。

無論你購買的是全新的預售屋、新成屋,還是屋齡較高的中古屋,裝潢與修繕所需的費用,其實都應該一併被納入總成本的考量。
許多買家通常總是在購屋後才驚覺,後續真正的花費,根本就遠不只當初看到的那個總價。
新成屋可能需要基礎裝潢,如廚具、衛浴設備、系統櫃等;而中古屋則更需要進行水電管線更新、防漏處理、牆面地板翻新,甚至結構補強等工程,這些都可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。
比如一間中古屋買 1,500 萬,後續的裝潢花了 600 萬;跟一間買新成屋 2,000 萬,後續裝潢 100 萬,你覺得哪間比較便宜?
而且買 2,000 萬的那間房子,所處地點跟便利性上,肯定都會比 1,500 萬在各方面都要來得好許多。
最重點是新舊房子的建成屋齡,跟所處地點的商業價值度,都會直接影響到你跟銀行申辦房屋貸款時的成數,而且那個後續的裝潢費用,是「完全」不算在房屋貸款裡。
也就是說,你有幸買到一間超便宜的中古屋,但後續要改成你心目中的理想模樣,那龐大裝潢費用,全都是該要自掏腰包處理,然後還要花你很多時間等待完工,那這樣算下來真的是幸運嗎?
且大部分的高屋齡中古屋,大多數都是投資客在買賣,因為不是自住用,以致他們不太在意後續的使用年限,通常都是購入廉價的傢俱,重新包裝成看起來好像百萬名設計師的裝潢,再提高價格後出售。
打著老屋翻新的噱頭,騙騙那些新婚夫妻,或者頭一次買房還不是很懂的人,若細看就會發現,很多的管路跑向都亂七八糟,久住後發現問題,再重翻新更是一大筆費用。
這更加細節的看房方法,改天再各別提點撰文。
就因大多數人在看房子時,都只先以前面看到的「總價」,來做為最優先評估考量點,然後一直侷限性的告訴自己,我只能買這樣價格的房子,等到真正買完過戶後才驚覺,新一輪的挑戰才正要開始。
與其一直侷限在總價上看房,最正確的做法,應該是在看房與評估房價的同時,預估後續裝潢與修繕的成本,再與其他物件,做出真正總價的比較才對。
更進一步的做法,預先把能承受的裝潢總成本,直接就先加算進去,以最低的後續裝潢費用,反向去提高一開始看房時的總價,這樣你重新再檢視看房時,應該會更加心定一些,而且能看的房子,在選擇上還變得更多了許多,最重點銀行貸款成數也會比較漂亮!
這樣也才能更清楚知道,到底哪一間房子,才是真正符合自己預算與需求的選擇。
別讓裝潢費用成為你買房後的壓力來源,記得要把它當作購屋成本的一部分,才不會在交屋後才發現預算爆表,甚至影響入住時間與生活品質。
買房真的不只要看當下的價格,更是要為未來的居住狀態做好萬全規劃,全方面的思考跟佈局,才能達成最為理想化的居所。
此網站並沒有開啟那不利閱讀、惱人的廣告擋住網頁!
若覺得撰寫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,請在每次選購蝦皮商品結帳前先幫忙我點擊推薦導購,讓我可以有些微薄的利潤,以編寫出更多優質的內文。